

背景
在物聯網技術愈發成熟的背景下,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發生了高度的融合,為智慧工廠的實現創造了技術支持。另外,從企業自身角度出發,伴隨著人口紅利逐步消失、綠色制造要求趨嚴等系列因素的倒逼,企業具備足夠動力主動升級自動化生產裝備,以此提升生產制造綜合競爭力,在節能降耗前提下實現生產效率的最大化。
智能制造裝備產業主要包括智能測控儀器儀表、數控機床、工業機器人、新型傳感器、3D 打印、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等。根據《“十四五”智能制造發展規劃》(征求意見稿),2025年,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基本普及數字化,重點行業骨干企業初步實現智能轉型。到2035年,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全面普及數字化,骨干企業基本實現智能轉型。
浙江的“未來工廠”
2020年12月23日,浙江省公布全省首批“未來工廠”名單。其中既有正泰、吉利、海康等引領型的“頭雁工廠”,也有老板、大華、巨石等發揮產業鏈優勢的冠軍型“鏈主工廠”,還有阿里迅犀、中策等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建立起的“平臺型工廠”。
無論是傳統企業,還是互聯網新星,首批認定的12家“未來工廠”都結合自身的特點,創新應用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,積極探索協同制造、共享制造、個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、新業態。
未來工廠的4種類型
關于未來工廠,存在許多理解。杭州市曾圍繞不同尺度、維度,將未來的智慧工廠分成4個類型:
第一類是平臺型“聚能工廠”,是最具“宏觀”視角的類別。圍繞生態圈的建設,這類工廠構建了大規模、分布式、多品種制造能力的組織型制造體系,具有巨量訂單承接能力、制造資源整合能力、智能制造水平、資源共享能力等,由平臺型企業、制造業龍頭骨干企業建設而成。
第二類是冠軍型“鏈主工廠”。這類工廠通過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,面向產業鏈其他的企業提供基于技術和產業優勢的專業化服務,進而引育產業鏈核心環節企業,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。多見于省市標志性產業鏈中的“雄鷹企業”“單項冠軍”“小巨人”企業。
第三類是示范型“智能工廠”。以產品全生命周期為尺度,這類工廠通過用好用透5G、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新技術,實現互聯互通、系統集成、融合共享,以拓展協同制造、個性化定制、遠程運維等新模式新業態,在行業內起到標桿示范作用。
第四類是“數字化車間”,也是最為微觀的一個尺度。以生產車間為單位,側重部分工序環節的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改造。
世界上不會有兩片同樣的葉子
浙江聯通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長楊磊曾表示,智能工廠在規劃設計過程之初就應把握“集成性”和“先進性”兩大原則。在數字化工廠建設中貫穿“體系”的思想,實現跨業務、跨部門、跨系統,以及系統與智能裝備之間的數據打通、集成,消除信息孤島,實現不同業務、系統和數據的融合。
此外,在規劃的過程當中,要充分考慮到企業自身的特性,即使是相同類型的、生產相同產品的企業,也有不同的組織架構、不同的人員知識結構、不同的生產組織方式、不同的階段性目標,由此,智能工廠的架構和實施步驟也都會有所不同。
但智能工廠建設沒有萬能的套用模式。企業不同,標準化程度、管理規范不同,供應商參差不齊,其結果也完全不同。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葉子,即使是同品類的公司也不能生搬硬套,要善于利用自身情況,發揮出智能工廠的最大優勢。
浙江只是一個縮影、例子
數百臺自動導引運輸車來回穿梭,大大小小的智慧屏匯集展示各類生產經營數據,哪怕黑著燈也能高效自動化生產的機械臂、機床……
熄燈工廠、智慧車間、全自動生產線……數字賦能下,革命將至是大勢所趨。
結語
藍圖的清晰度和準確度,與它在外部世界的可行性成正比。
(項目組 / 禾實 元發 秦牧)
文章來源:互聯網周刊